第(2/3)页 并且自美洲而来的番薯、玉米,尽管长期食用会让人出现不可避免的,例如公共场所不太雅观的副作用。 可那还是粮食,还是可以充饥,还是可以让人吃饱肚子,在刀尖压迫之下也生不起造反的念头。 “该把历史上的那些人才往出翻一翻了,粮食问题短期内恐怕还可以维持,但一旦这种情况没有好转,百姓就会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灾年的问题。” 但朱由检还没有放下手中来自陕西接连的求救奏折,就转身看见了那悬挂在身后的大明地图。 目光紧紧锁死在了离京师近在咫尺的辽东。 辽东已然成为了此刻整个大明朝的心腹之患,若是放任不管,辽东将在不久之后因为欠了数月军饷,迎来大范围的士兵哗变。 此刻辽东的欠饷问题虽然随着朱由检的腰包渐鼓,及时的发放下去,形势有着刚刚被朱由检一脚踹过去的毕自肃担任辽东巡抚。 形势也能算是一片大好。 那么眼下狠抓新军编练、钱粮问题就成为了朱由检最大的事情。 只不过这已经被如同细网精筛之后的大明朝堂,官员的缺额却让原本很多应该迅速被执行下去的事情出现了放缓的态势。 就连魏忠贤都不止一次的向朱由检暗示过,朝廷还需要更多的官员来填补这次的窟窿,虽然六部的尚书们都还没有换人。 可那下面的侍郎们可却大多进了诏狱。 更不要说其他的朝廷机构。 只见朱由检提笔拟旨,责令吏部将今年的科举提前,并由朱由检亲自草拟试卷。 他可不想要一些只会写些呆板迂腐的八股文章,而无任何治世所学的官员,并且破天荒的将组织科举第一步的乡试权利由各地方的布政使司收回,转由吏部组织开展。 而之后的会试也由礼部变更为吏部,如果一个考试窟窿百出而一时间还要依靠原本的基本方式的话。 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换一批人来干这件事,主考由吏部直接下场干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此刻的吏部正是把持在拥皇党手中。 而殿试就和吏部没什么关系了,一般都是将会试中榜之学生组织在一起,共同进京参加由皇帝拟题的殿试,而无论是否通过殿试。 都不会落榜,这规矩已经沿用了数百年,而朱由检也并不准备打破他,毕竟这次要从乡试开始就是自己拟题。 说句不好听的,在如今的大明朝之下,大多的学生早已开始不顾一切的研究八股文,只要通过原本的乡试基本上就已经踏入功名科举的起点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