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原至山东、福建都有商队前来京城参加此次的展销会,目的就是为了淘到一些珍奇宝物带回老家再高价销售。 这一来一回一倒手,这白花花的银子可是没有半点作假的能够到自己的兜里。 虽说这是朱由检为了处置各地查抄的贪污受贿官员财产才摆出的手段,可是随着皇家拍卖行的名声越传越广。 已经不只局限于原本的那些抄没物品,很多小商行的商贾们也就像看到了机会一般,纷纷降低自己的商品价格,借着皇家牌子的秋风。 来销售自家的东西,只不过这销售出去的东西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给皇家分利和交税,可就算如此,在如此庞大的交易量之下。 还是有不少利益可图。 一时间京城成为了大明的商业贸易中心,大量的银子在这里汇集,流动,见时机差不多的朱由检率先开办皇家银行。 只不过为了避免百姓对于这皇家银行有误解,并没有进行新钞的印制,毕竟这大明宝钞的名声实在不好听。 且不说大明宝钞朝廷是只管印,不管收,用起来虽说按律应当是与白银一比一的兑换,可这玩意连大明收税都不要,谁有能要呢。 导致大明宝钞制度不断崩溃,以至于旧钞、新钞之间都有着不一样的价格,民间更是流传这大明宝钞不如废纸。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大明的官员不断的陷入贪污的死循环之中,毕竟大明眼下官员的俸禄.. 发的都是宝钞..原本还是七分银三分钞,而随着国库的逐渐空虚。 眼下早已是一分银一分布一分粮食七分钞。 可就算是这样,除了宝钞按照时间能够按时到位以外,其他的俸禄也是经常拖欠。 朱由检深知眼下大明的经济制度是完全畸形的,想要变革这种畸形的制度首先就要要求京师作为中央集权的枢纽,拥有强大的现银储备。 并且还要打通各地的银钱汇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的建立起良好的皇家商誉,不至于刚刚变革就被百姓所不信任。 反过头来吃力不讨好不说,改革也成为了一纸空文,还白白的增添百姓负担,朝廷也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这种代价绝对不只是银子问题,更多的还是在百姓心目中将会再次失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