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而今的大明,虽然在朱由检的强势影响之下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但是整体百姓的待遇并未比之前提高多少。 只能说恰逢战乱,百姓的生理需求也在随之降低。 从原本的安居乐业,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日子。 逐渐变成了,只要不饿肚子,每天能够有一份果腹的粮食就足矣。 可这是百姓,那大明的官员呢? 那些贪官污吏就真的被朱由检除干除净了吗? 不可能。 眼下自己看见的是工匠,并且还是大明眼下待遇最好的兵器总局的工匠,可在外面还有多少这样的匠户,还有多少这样的百姓。 还在过着拼命干活却还不能养家糊口的日子,还在过着每天都要遭受底层贪官盘剥的日子。 实际上,若是真的说到治理贪官的问题上,就不得不说到朱由检自己身上,准确地说要说到这老朱家的身上。 自洪武年间开国以来,大明官员的俸禄一直都很低,低到什么程度。 若是朝堂之上的高官还好,那些真正的地方官员的收入其实是很低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年也有几十两银子。 可实际上到手还能有多少呢? 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了,因为一直以来大明官员的俸禄发放制度都是极为混乱的。 货币制度的不断变化,让宝钞,禄米,调料,布匹等各种各样的物资汇聚在一起,共同冲抵成为了大部分官员每年拿到手的俸禄。 而这其中混乱的俸禄构成部分,就被称之为折色。 冲抵的物品价格往往还要经历各层官员的层层加码,当银子从户部国库大门出去的那一刻起,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份发给基层官员的养家钱。 到崇祯之前的永乐朝,宝钞的逐渐泛滥更是直接掀开了那层名为折色的遮羞布。 直接活生生的开启了明抢模式,只管发不管收的宝钞,还不如擦屁股的废纸,毕竟后者还不如宝钞那般硬朗。 软乎一些,也不至于刮伤。 要是官员如此也就算了,关键的是那些为朝廷工作的匠户也是如此,他们一样要接受宝钞、折色的冲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