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朱由检讲着讲着,不免有些愤怒..这种被人控制的感觉很难受,尤其是被地方的州县官员,乃至乡绅地主控制的感觉更加难受。 如何破局,朱由检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打算。 对于封建社会时期为什么州县或者更加基层地区的普通官员,往往对于地方的百姓有着极强的控制力。 这种控制力的核心因素其实还是教育。 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抛开外层包裹的一层一层的,被人称呼为阶级、规矩、权力的假象后,赤裸裸展现在朱由检面前的也只有这一个问题。 为什么皇权不下乡,朱由检其实也有过思考。 说白了,就是教育没有跟上,在如今的大明,百姓接受教育其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这种奢侈首先就表现在了人力的因素上。 要知道,每一个青壮年都是大明百姓家庭中难得的壮劳力,如果这个壮劳力要去读书,在如今的体系下。 君子读书,几乎就代表着与农耕、与劳作直接脱离,每一个大明的官员,又或者大明的读书人都需要大量的百姓将嘴里的粮食抠出来,省出来去供养。 就且不论一个幼年学童,从童生、秀才、举人一步步通过传统科举要花费多少金钱,时间,就连这一个简单的缩减一个劳力的同时增加一人份的口粮。 就已经不是一个大明百姓的普通家庭能够承担的了的。 更不要说私塾与私塾之间的强烈差距,官员家庭的子女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拜访当地名师,或者由自家父辈出资请名师前往家里教学。 而那些百姓呢? 连缺少一个壮劳力恐怕都要伤筋动骨的农民百姓,就连大明朝廷在各地开办的官学恐怕都无力承担。 要知道现在说到底还是农耕社会,工业化在朱由检的强行开启科技树的影响之下也仅仅是出现了萌芽。 所以一个大胆的念头就突然在朱由检的脑海里萌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