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就是平时了..那里面也充斥着大量当初没有考过新式科举的学生士子,或者一时半会不愿意进大学院内学习的学生,都会在这里赚钱贴补家用。 可要是将目光放在一些人口颇多,但是内部连一个大学院、当地都没出过几个考上新式科举的学生士子的地方,那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当地的百姓为了不耽误自家孩子的前程,便会将自己家里的孩子送到那些需要花钱的民办学堂之中。 毕竟交了钱的,总是比不交钱的地方让人安心。 还有一些地方是官办的学堂之内,连校舍的数量都不够,没有办法收纳所有想要学习新学的学生,最终也只能分流到那些民办的学堂中。 不少人就看中了这之间的利益,毅然决然打着投身大明教育事业发展的名号。 开办了一大堆的民间新学学堂。 可一时半会,他们也一样缺少老师先生啊!到时候,当地的衙门官员上门听课可怎么办呢? 他们也有办法。 还分为好多个步骤。 一是要想尽办法贿赂当地的衙门官员,你第一次来是为了办手续,那我没有办法不拦着你..可你后面那来不来,不就是官员自己说了算吗? 收了钱..要不你就别来了.. 再其次,那就是想办法解决先生不够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就招呼那些传统的学堂先生。 也就是整天抱着圣贤书埋头苦读的那批人,虽然说他们对于新学一窍不通。 可是不管怎么说..那也算是识字的读书人啊。 给你一本从京师花大价钱想办法弄来的新学书籍,你不会教学,你还不会对着书本念吗? 最终,这些私办的学堂,就如此蒙混过关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