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周院士好眼力!” 林溪递过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出机器人在沙丘中移动的模拟动画,然后带着自信的笑容讲道:“传统轮式机器人在沙漠里容易陷沙,我们测了三十多种生物的运动轨迹,最后仿沙漠角蜥做了柔性履带。 这种履带表面的鳞片能随地形变形,接触面积比传统设计大40%,刚才模拟的数据显示,在坡度30度的沙丘上,通行效率能提高65%。” 她指尖划过屏幕,调出能源系统图,继续讲道:“最核心的是‘光储协同’设计。机器人背部覆盖的钙钛矿光伏板,用的是咱们基地自主研发的柔性材料,转换效率24.1%,哪怕斜着晒也能高效发电。 更关键的是能量管理模块,白天光伏板发的电,60%直接供机器人运转,40%储进工业级固态电池。 到了夜间或沙尘天气,电池能支撑12小时的低功耗巡逻。 如果遇到连续阴天,它还能自动找到附近的光伏电站补能,理论上能实现‘无期限续航’。” 张副总指着模型上的机械臂微笑着问道:“这臂端的传感器是做什么的?看着不像常规的环境监测设备。” “是光伏板检测探头。” 林溪调出一组数据回答道:“西北的光伏电站有几十平方公里,人工巡检成本太高,风沙磨损、组件隐裂这些问题难以及时发现。 ‘沙行者’的机械臂能精准识别板体缺陷,误差不超过0.5毫米,还能给松动的螺丝补紧,给边框涂防腐蚀涂层,这些活儿以前得两个人扛着梯子干一天,机器人两小时能搞定一片区。” 她顿了顿,眼里添了些郑重道:“我们还加了军事适配模块。 如果换装红外热成像仪和加密通信单元,能在-35℃到60℃的环境下执行边防巡逻,续航里程能到150公里。 上个月在戈壁试测,它在八级风沙里连续工作了48小时,传回的地形数据精度比卫星遥感还高30%。” 第(3/3)页